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,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

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

申请VIP无广告,支付宝,微信,USDT!
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(1) (2) (3) (4) (5) (6)
(7) (8) (9) 实时开通

查看完整版本: 关于我国为什么仿制不了黑鹰[扫盲]

xz4413076 2008-5-20 19:58

关于我国为什么仿制不了黑鹰[扫盲]

中国于1984年7月向美国西科斯基公司签订购买24架S-70“黑鹰”直升机的合同,1984年11月首批4架“黑鹰”运抵中国天津。S-70是目前解放军序列中唯一为大众所熟知的美式装备,也是迄今为止解放军所拥有的高原性能最优秀的直升机。

  

  引进“黑鹰”之前,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。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,中国的 S-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-60略有不同。中国的S-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-701A发动机,旋翼刹车进行改进,使用了SH-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。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。机身选用了包括7075-T6铝合金在内的多种先进材料,机身上的射击窗、机枪座等都经过了优化设计,承力情况较为理想。


  

  中国“黑鹰”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,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。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,实际上S-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。S-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,使用强度大,在 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。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。“黑鹰”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,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,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。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,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。最严重的事故是,1991年6月16日,一架“黑鹰” 在西藏坠毁,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。

  

 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“黑鹰”寄予了很大希望,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“黑鹰”给中国。但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了。中国曾试图对“黑鹰”测绘仿制,迫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,未能实现。实际上1989年之后,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,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。据称由于中国的“黑鹰”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,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。

  

 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-70“黑鹰”,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-17直升机。大量的米-17,尤其是最新的米-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,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。但总的来看,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-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,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,不再受制于人了。

  

  但S-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,是全面领先的。例如,在S-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,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。而米-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,调整点20多处,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。因此在我军中S-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-8与米-17。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,S-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。

[[i] 本帖最后由 周郎 于 2008-7-30 10:18 编辑 [/i]]

shahuhu 2008-5-20 20:10

技术不如人所以处处受制,什么时候能有我们国产的好机型呀?

mirror2 2008-5-20 20:50

我们跟他们相差半个世纪以上,尤其是兵士的素质,反应速度超慢,如果真正发生战争,这样的速度,人家早就打到天安门了

19761104 2008-5-20 21:55

我看还是大推重比的发动机制约着我们航空技术的发展。

wspc 2008-5-20 21:56

[quote]原帖由 [i]mirror2[/i] 于 2008-5-20 20:50 发表 [url=http://66.90.77.254/foru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5746562&ptid=1063863][img]http://66.90.77.254/foru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
我们跟他们相差半个世纪以上,尤其是兵士的素质,反应速度超慢,如果真正发生战争,这样的速度,人家早就打到天安门了 [/quote]
楼上的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?有就说出来,没有最好自己主动删帖。

小苗子 2008-5-20 22:26

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,技不如人,受制于人。中国,何时能够强盛。

小苗子 2008-5-20 22:26

我们的工业基础薄弱,技不如人,受制于人。中国,何时能够强盛。

佛剑分说 2008-5-20 22:37

应该是技术加上工艺加上基础薄弱。很明显中国的轰六发动机到现在还没有换装。战斗机更菜。虽然有af-31的技术转让但要明白那是什么时候的作品。留里卡-土星公司的af41早出来了。并用于1.44s-37.等没有技术转让的前提下要绘制s-70谈何容易。到现在为止我可以说在技术转让的前提下我们还没学会af31的技术。直白的体现了中国的高精发动机的路还要很长的路要走。工业基础薄弱。

kirbyl 2008-5-20 22:43

中国一直都仿制他国的 东西 一点自主研发的思想都没有 这样下去怎么可能超越

vance321 2008-5-20 23:23

最近老看到有什么H8之类的YY贴。
实际上,AL-31水平的发动机我们有,WS-6,最接近完成的自我研发的WS发动机,预备装H8的。
可惜80年代百万大裁军,下马了。然后当年的队伍也散了。
这是最可惜的。还有Y10飞机。
现在看来,仿制S-70?能仿制mi-17就该偷笑了。这个和工业基础薄不薄弱无关。
建国后航空工业的总投资,和引进Su-27的费用差不多而已。
Y10为什么下马?买Y10得的回扣可能和出国去买波音,买空客的相提并论么?
J10才投资多少?买Su-27一架回扣多少?有可比性么?
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更何况这所谓的总投资,到底有多少花在了正处。

2008001001 2008-5-21 00:01

S-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,是全面领先的。例如,在S-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,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。而米-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,调整点20多处,

Shark.C 2008-5-21 00:13

不要崇洋媚外好不好大家,一点爱国精神都没有,中国不是仿制不出来,是想研究比这更先进的,

a123x999 2008-5-21 01:48

发动机技术和特种材料学是中国制造业永远的痛!

  这种问题很多程度是由于设备工艺不过关,再有官僚主义起了很大的作用,由于机密.我无法列举太多,总结一点就是,材料制造的定点.一般坦克钢 潜艇钢还好,都是有好样板在那里选,怎么选也错不了!新材料 特种材料(如航天飞机材料)定点完全就是外行一拍脑袋!
 常常要造成损失了才纠正过来!可悲 可叹

guoshi62 2008-5-21 02:11

[quote]原帖由 [i]mirror2[/i] 于 2008-5-20 20:50 发表 [url=http://66.90.77.254/foru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5746562&ptid=1063863][img]http://66.90.77.254/foru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
我们跟他们相差半个世纪以上,尤其是兵士的素质,反应速度超慢,如果真正发生战争,这样的速度,人家早就打到天安门了 [/quote]
不要看表面光鲜.有些东西不是几次演习就能说明问题.战争得重点是.为谁而战.

KKKLI 2008-5-21 18:35

[quote]原帖由 [i]baimin68[/i] 于 2008-5-20 22:05 发表 [url=http://66.90.77.253/foru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5748963&ptid=1063863][img]http://66.90.77.253/foru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
应该不是技术而是工艺问题。
在工厂做过的人应该知道哦,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仿制的,有些零件你无论怎么生产就是不是那么回事,我在工厂里见过,但是也不懂,工程师告诉我是工艺问题。
还有就是成本,如果仿制以后 ... [/quote]

严重同意你的观点!我曾见过民用的一对切纸打孔齿轮--进口的!在数控铣床上怎么样造都不能用.到最后还得进口!

1102201 2008-5-21 19:13

中国的高精发动机的路还要很长的路要走。工业基础薄弱。

kimm 2008-5-21 19:22

工艺水平相差太大了,这个需要长期的积累啊,不是想学就能学来的。

fmiyc 2008-5-21 19:26

[quote]原帖由 [i]wspc[/i] 于 2008-5-20 21:56 发表 [url=http://208.53.129.100/forum/redirect.php?goto=findpost&pid=15748587&ptid=1063863][img]http://208.53.129.100/forum/images/common/back.gif[/img][/url]

楼上的这种说法有什么根据?有就说出来,没有最好自己主动删帖。 [/quote]
我们反对你这样的喝斥网友,大家都有权力发表看法啊。而且不一定拿得出机密的证据

Keita 2008-5-21 19:51

整体工业基础还是薄弱啊,痛心……

不仅是精密车床不行,现在真正肯钻研工艺的产业工人也没有过去多了。

nyn 2008-5-21 20:14

一直就是仿制 没有独创性 自然就造出来了
页: [1] 2 3 4 5 6
查看完整版本: 关于我国为什么仿制不了黑鹰[扫盲]